IPB

欢迎您, 论坛游客 ( 登录 | 注册 )

2 页 V   1 2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乌鸫——[23号]参选鸟种
XP
发表 2006-10-16 23:54
链接: #1


会员
***

组别: 版主
帖子: 2724
注册: 2004-11-08
编号: 587
乌鸫

我浑身是舌,巧夺天音,
鸣啭之宛曲变化,不下一百二十种,故又名“百舌鸟”。
称我为“口技专家”未免低看我,
我早已脱离技艺之层面,进于道矣


上传的图片
EXIF: 1/640, F9, -1/3EV, ISO400, 400mm, @ 2006:02:23 10:15:43, Canon EOS 20D



雀形目 > 鹟科 > 鸫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Turdus merula

描述:体型略大(29厘米)的全深色鸫。雄鸟全黑色,嘴橘黄,眼圈略浅,脚黑。雌鸟上体黑褐,下体深褐,嘴暗绿黄色至黑色。此鸟与所熟悉的乌鸫为同一种类。与灰翅鸫的区别在翼全深色。
虹膜-褐色;嘴-雄鸟黄色,雌鸟黑色;脚-褐色。
叫声:鸣声甜美,但不如欧洲亚种悦耳,告警时的嘟叫声也大致相仿。飞行时发出dzeeb的叫声。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北非、印度至中国;越冬至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大部林地、公园及园林,高可至海拔4000米。亚种maximus为西藏南部及东南部的留鸟;sowerbyi于四川中部;intermedia于西北部(天山、喀什、罗布泊及柴达木盆地);mandarinus为留鸟于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南等地,部分鸟在海南岛越冬。
习性:于地面取食,静静地在树叶中翻找无脊椎动物、蠕虫,冬季也吃果实及浆果。

俗名:百舌 百舌 反舌 害葛? 黑鸫 黑鸟 黑山雀 牛屎八 日雀 乌春? 乌吉? 中国黑鸫


--------------------
观鸟会-我们的精神家园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XP
发表 2006-10-17 01:34
链接: #2


会员
***

组别: 版主
帖子: 2724
注册: 2004-11-08
编号: 587
大家一起认识和欣赏我们的小邻居,欢迎在此跟贴您的观鸟心得、鸟种相关图文…… smile.gif
乌鸫相关链接(预留):


--------------------
观鸟会-我们的精神家园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猫头鹰
发表 2006-10-17 06:39
链接: #3


也是一种鸟 ^-^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191
注册: 2003-06-01
编号: 28
发表在三思科学上的一篇文章,很不错 smile.gif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207/020714.htm

——————————————————————————————————————

乌鸫
   
九歌



  乌鸫(Turdus merula mandarinus)又名乌哥、黑鹅、乌鹊、乌鶞、百舌或反百舌鸟。

  鸟纲,雀形目,鸫科。体长约30厘米。喙为腊黄色,眼周有一金色圈;通体为乌黑色,除无鼻羽和翅上无白斑外,外形酷似八哥,但较八哥略大。雌鸟较雄鸟略小,雄鸟极善鸣啭。乔木上营巢,常活动于地面,善行走。多以昆虫为食,偶而也食果实,冬季杂食性很强。世界性分布,我国多见于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为极常见的留鸟,另外在西北和华北也有少量分布。

  乌鸫是一种极容易辨认的常见的中型雀类,不知者常误认为是乌鸦,其实乌鸫比乌鸦在体形上要小得多,和普通鸽子差不多。在外观上乌鸫比乌鸦要美观得多,乌鸦的喙是黑的,乌鸫的喙是黄色的,这点极易区别。如果你长期观察,你会发现乌鸫的鸣啭非常丰富婉转,在我国几乎无鸟能与之相比。号称鸣禽之王的黄鹂和鸣啭专家画眉都没有其鸣声那样多姿和极尽变化之能事,本人在近两年的记载中发现这种鸟的叫声居然有一百二十余种变化,而极善鸣的画眉不过五十余种。在长江流域,经常见到乌鸫和灰喜鹊与八哥混在一起取食,忌于灰喜鹊具攻击性,乌鸫更喜欢与八哥在一起。由于八哥几乎能模仿乌鸫的所有的鸣啭,因此在听声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心“上当受骗”!我本人就上过许多次当。反过来,乌鸫和八哥一样也是效鸣高手,它从画眉、燕子、黄鹂、柳莺到喜鹊乃至小鸡的叫声,无不学得惟妙惟肖。另外要注意的是,冬季时这种鸟只作明亮高昂的“吉-吉”声,很少出现多的变化。乌鸫性不惧人,城市化程度也非常高,在分布区域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般都能见到它们。另外乌鸫是一种极易驯养的鸟,完全可以像养鸡那样成群地粗放家养,只是容易受到野生乌鸫的引诱而逃逸。

  从春秋早期到清代中期,乌鸫一直被当做与八哥一样的宠物鸟为人们笼养。后来此风渐微,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鸟市仍能见到有乌鸫出售,希望大家起来坚决抵制!另外,由于乌鸫体型较大,一度是被猎的主要鸟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鸟在野外已经极少见。国家严格进行枪支管理后,目前乌鸫的数量已经恢复到自然的水平上。在湖北,乌鸫是最常见的前六种留鸟之一,其它五种是灰喜鹊、麻雀、白头鹎、八哥、大山雀。

  现录古人盛赞乌鸫的诗若干如下:

  “望簧百瞬音韵多,舌端万变乘春辉,黄鹏吞声燕无语,索莫无言高下飞。”(唐·刘禹锡《百舌吟》)

  “上兰门外草垂莹,末央宫中花里栖。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入春解作干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万户干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唐·王维《听百鸫》)

  “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知音兼众语,整翻岂多身。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唐·杜甫,因受《易·通封验》“仲夏之月,反舌无声;反舌有声,佞人在侧”启发所作的诗,大意是说乌鸫是一种能辩忠奸的鸟。)

  “众禽乘春喉吻生,满林无限啼新晴。就中百舌最无谓,满口学尽众鸟声。”(宋·文同《咏百舌》)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猫头鹰
发表 2006-10-17 06:42
链接: #4


也是一种鸟 ^-^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191
注册: 2003-06-01
编号: 28
第一次看到乌鸫在植物园,全身黑黑的,嘴黄黄的很好认。容易误认为是八哥,不同的是八哥有翘胡子 tongue.gif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猫头鹰
发表 2006-10-27 16:39
链接: #5


也是一种鸟 ^-^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191
注册: 2003-06-01
编号: 28
鸫鸟


  草地上警惕的光滑的鸫鸟是可怖的,
  他像卷曲的钢而不象生物——一对平稳的
  乌溜溜、无表情的眼,两条细腿
  准备做突兀的跃动——一纵,一跳,一刺
  以夺得瞬间,拖出一条蠕动着的虫。
  没有懒散的踌躇,没有慵倦的注视,
  不叹气,也不搔头。就只有跳跃,劈刺
  和掠夺的瞬间。

  莫非是它们专心一致的头脑或练就了的
  身躯,或天才,或一大窝小子
  使它们活着有这等子弹般自动的
  目的?莫扎特的头脑如此,鲨鱼的嘴巴也
  如此,
  一闻到血腥味就穷追,即使自己的腰部出
  血,
  自己给吞掉:效率
  如此高超不容任何怀疑来置喙
  或让障碍来使之偏离。

  人可不是这样。马背上的英雄气概,
  一张大书桌上以超台历的速度工作
  雕刻一座小小的象牙装饰品
  年复一年:他的作为崇拜自己——可对他
  来说
  虽然他俯首弯腰,溶入祈祷,
  那些叫人烦乱的魔鬼,魔法和神明
  在炽烈的火焰之上,在一大片沉寂的黑水
  之下
  如何大声地哭泣。
  ——1960





注:又名〈黑暗中的鸫鸟〉,文/特德·休斯(Ted Hughes,1930-1998)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就学于剑桥大学彭布鲁克学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先后获学士(1954)和硕士(1959)。中途服役于皇家空军。1956年与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结婚,1963年离开妻子 ,丢下年幼的子女。在办离婚手续的过程中,普拉斯自杀身亡。从此休斯成了多数英美评论家、尤其女权主义评论家抨击的对象。虽然他1984年获终生桂冠诗人的殊荣,但他一直处在受谴责的氛围之中。

  普拉斯去世后的30多年以来,休斯对外界的严厉批评一直保持沉默,只是默默地整理亡妻的作品出版。1998年出版的诗集《生日信札》(Birthday Letters)首次揭示了他与普拉斯婚姻中的恩恩怨怨,表明了他不是人们误认为的绝情丈夫。他一反过去含蓄简约的诗风,以直白的口语形式写下了诗体信。这88首诗是在30多年中为纪念亡妻生日陆续完成的,如同生日贺卡,但是未邮寄出去的动人心弦的信。该诗集题献给他与普拉斯的女儿弗里达和儿子尼古拉斯。子女已长大成人,休斯以此自白诗表明自己的心迹,没料到竟成了绝唱,了结了20世纪后半叶英美诗坛上一桩最大的公案。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47
链接: #6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关于乌鸫的诗,最有名的是美国诗人斯蒂文斯的《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49
链接: #7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读《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杂感

叶大桐

“第三只眼看※※”的说法大概是源自二郎神——除了常人的两眼,他还多了一只“天眼”,借此二郎神可以看清事物的真相,故孙悟空即便有七十二般变化也总能被他识出。但我却以为,二郎神仍比不上我喜欢的一个美国诗人斯蒂文斯,他写过一首叫做《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也拥有了第十三只眼,因此他跟二郎神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二郎神那里,第三只眼只是帮助他得到“真相”;而在斯蒂文斯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真相,还有审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示。

(1)

周围,二十座雪山,

唯一动弹的

是乌鸫的一双眼睛。


这是该诗第一种观察方式,原诗中的“twenty”既可以理解为二十,也可以理解为许多。李文俊先生译成了二十。这样,二十、唯一、一双这三个数字对比,处理得也很棒。

斯蒂文斯的诗,特别强调感觉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大与小、动与静、黑与白的对比,这是一种相互映衬的独特美感。让人想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当天地间都是白雪皑皑时,万物都显得渺小起来,为了突出这种渺小,张岱选用了“痕、点、芥、粒”这些表示细小事物的量词来修饰长堤、湖心亭、舟、人。而斯蒂文斯则用了二十座雪山和一双眼睛来对比,这写法更近似于柳宗元的《江雪》,以四周境界的廓大来反衬主体的渺小。并且斯蒂文斯还采用了“减法”,去掉了不相关的其他事物,让画面中只剩下雪山和乌鸫,比柳诗显得更为简净。

这段文字的妙处还不仅在这些,如果作者仅仅为了突出大小之辨,只是写出乌鸫的身影就够了;如果作者为了突出动静之辨,让乌鸫扇动几下翅膀就够了。这里作者写得既不是乌鸫的身影,也不是乌鸫的翅膀,而是乌鸫的眼睛。画龙需要点睛,画乌鸫也需如此。这双眼睛不仅为画面增添了生机,而且也让观察的主体和客体发生了奇妙的转变——因为在人观察乌鸫时候,它的一双眼睛也在观察人。这样,观察就有了一种交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比这更妙的是辛弃疾,他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此。青山不像乌鸫那样有眼睛,但辛弃疾却借给了它们观察的权利。

我想起以前的一件趣事,有次侄子调皮,我把他关到了房间里,因为不放心他在做什么,我把眼睛凑近了门缝儿,这时,我看到的赫然是他的眼睛。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50
链接: #8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2)

我有三种想法,

就象一棵树

上面蹦跳着三只乌鸫。


十三种观察方式,其实也可以视作十三首小诗,这十三首小诗虽然描写对象相同,但内涵和风格显然不同。比如,这首就很像俳句。仅用了一个比喻,便从观察乌鸫转移到了探究人的内心世界。描绘思想时候,人们常用“火花、闪电、苗头、泉水”等来在作喻体,这里斯蒂文斯却采用了蹦跳的乌鸫。品味这句诗时候,我甚至不知道乌鸫是一种什么样的鸟,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吟咏:“我的心像一只纵情歌唱的小鸟,它的巢在被打湿的嫩枝条上,……”没人在乎这只啾啾而鸣的小鸟是麻雀还是夜莺,是画眉还是老鸹,问题的关键是它们站在了枝头,那是它们鸣叫的地方,也是它们蹦跳的地方。于是思想从隐暗处走了出来,展现着他们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观察的视线也通过乌鸫,从枝头进入了那未知的心灵隐秘。

这节小诗也再一次提醒我们“有我”之境的妙趣,泪眼问花也好,思想如鸟也罢,没有了诗人的灵机妙悟,思想就会是死的,乌鸫也会被冻僵。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51
链接: #9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3)

乌鸫在秋风中盘旋。

那不是哑剧中的一个细节吗?


总觉这里有些问题,查阅了原诗,发现在哑剧(pantomime)前还有一个定冠词“the”,所以这节翻译时候,在“哑剧”前加上一个“这”更好些,这样,这节就成了一个完整的比喻。乌鸫在秋风中盘旋像是一出哑剧中的细节。

这次的观察把乌鸫放到了整体中去看,至于它是不是哑剧的主角那要看各人的理解了。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52
链接: #10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4)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是一个整体。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只乌鸫也是一个整体。


这节文字原作“A man and a woman/Are one/A man and a woman and a blackbird/Are one”李文俊先生将诗中的“one”译作“整体”,我总觉译得太实了,少了些想象的空间。这里还是译作“一”更好一些。这个一就像《道德经》中的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反过来理解就是,二是一、三是一。也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一,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只乌鸫也是一。这文字有丰富的内涵,也可以有许多解释,但每种解释都有过“实”的危险——道可道,非常道。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是一个一。呵,那一刻,我和她就是一个人,就是一种呼吸,就是一个世界,不是吗?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只乌鸫也是一,其实再加上一棵雪杉或一阵风也是一,不信你自己试试。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53
链接: #11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5)

我不知道更爱什么,

是回肠荡气呢

还是藏而不露,

是乌鸫的婉转啼鸣

还是它的袅袅余音。


这节从乌鸫鸣叫的声音的角度“观察”。原诗作“I do not know which to prefer/The beauty of inflections/Or the beauty of innuendoes/The blackbird whistling/Or just after”前两句各家译文差别较大,我在网上找到的gilgamesh的译文是“我不知道更喜欢哪一个/是词形的变化之美/还是词义暗示之美”,这样翻译的话,这节似乎在谈论作诗问题。对innumendo的理解大家大同小异,关键是对inflection的理解,这个词语可以指词形变化,也可以指音调高低的变化,愚以为译作“音调的变化”更好,因为这节诗歌在谈论乌鸫的鸣叫,拿来比喻诗歌表达的话,还是从音调上理解更好。不管怎样,这节诗歌可以理解为,在表达上斟酌和选择,这种选择可以理解为作诗方面的,也可以理解为其他方面的。

唉,艰难的选择。记得一次下棋时候,当对手开局当头炮以后,我为跳左马还是跳右马长考了15分钟,从那以后,那人再也不跟我下棋了。

听歌,我喜欢荡气回肠。《保镖》中的惠特尼·休斯顿,一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唱罢,让人透不过气来。《人鬼情未了》中的一曲《unchained melody》听完,也有恍若隔世之感。

读诗,我喜欢荡气回肠,比如这观察的十三种方式。换成我,最多能写四种。那就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尽管我觉得这乌鸫不简单。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55
链接: #12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6)

冰柱,为长窗

增添了犬牙交错的玻璃。

乌鸫的影子

在上面来回飞掠。

情绪

从掠动的影子中

依稀看出难以辨认的缘由。


透过玻璃一样的冰柱看乌鸫,你只能看到些依稀的影子。这是一种借助于中介的观察方式,像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于是就有了朦胧美。薄纱下,玉臂若隐若现;暮霭里,青山似有似无。由于多了这层中介,对象就有了一种陌生感,而陌生是产生新奇感的前提。一次乘夜车,大雨在玻璃上淌成了小溪流,隔窗望去,城市的灯火在车窗上形成光晕、光斑、光的小溪流,我都看呆了。

但不是所有的陌生感都会有美感,记得小时候我爱玩奶奶的老花镜,有次自己戴上了。往前看时,四周一切都陌生,只是天旋地转,差点撞到了树上。这种中介有时候是水汽、是山岚,是毛玻璃,是冰柱——其实时间和空间又何尝不是一种中介呢?

这节后面几句,写情绪追寻乌鸫模糊的影子,显然是个妙喻。人的情绪本来已经是模糊难辩的,目光落在模糊的乌鸫的影子上,更是模糊。观察和情绪交融在一起,其实这节也很接近讲究“意境”的中国古典诗歌。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57
链接: #13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7)

哦,哈潭弗德消瘦的男子啊,

你们为何梦想金鸟?

没看见那乌鸫

在你们周围

女子的脚边逡巡?


这节最接近象征主义的诗歌,金鸟和乌鸫显然都有象征意义。是指爱情?金钱?理想?还是幸福?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这里的金鸟更像蒂蒂尔的青鸟,它是幸福的象征。当你走遍了思念王国、黑夜王国和未来王国后,发现青鸟就是自己家里的斑鸠。这斑鸠在自家鸟笼里鸣叫,就像乌鸫在女子脚边逡巡。

但你的直觉又告诉你,斑鸠不是青鸟,乌鸫也不是金鸟。于是你只好再次呼喊:“如果有谁抓到了,愿意还给我们吗?……我们为了将来的幸福非要它不可……”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57
链接: #14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8)

我会押铿锵的音韵

也会用流利的、躲也躲不开的节奏;

可是我明白,

与我所知的一切

息息相关的

是乌鸫。


这节文字明确地表明了这十三种观察方式是一首和乌鸫“息息相关”的诗歌。我总觉得这节很有后现代风格,其主要标志是作为叙述主体的“我”突然跳出来说明自己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了,这是后现代作品惯用的手法。这给人的感觉就像在后台操纵木偶的人忽然跳到了前台,混迹于那些角色中间,参与了他们的戏份。这做法在小说中是比较常见的,博尔赫斯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在《堂吉诃德》第二部里,主人公竟然捧着一本叫做《堂吉诃德》的书在看!昆德拉的《不朽》开头就写道:“那女人约摸六十或六十五岁,我坐在健身俱乐部游泳池边的一张折叠椅上看她。”这个简单的句子里,昆德拉弄了一些玄虚。这句中的“我”并不是传统上的作为事件见证人或叙述主体的“我”,在巴尔扎克和普鲁斯特那里,“我”就是一个见证人,“我”要看了“她”,表明我要参与故事情节的。但昆德拉的“我”却是作者,他忽然跳进自己的书里,去“看”自己塑造的形象了。因此这种看是种叙述技巧上的“看”。

说到这些,我们不禁要问:写作是不是一种观察的方式呢?十三种观察方式是不是也是十三种写作方式?观察在前还是写作在前?

不管怎样,我们要明白,问题的答案跟乌鸫息息相关。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59
链接: #15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9)

当乌鸫飞出视野时,

它便成为

无数圆圈之一的边缘了。


极目四望时,乌鸫逐渐飞出视野。这时的观察已经穷尽目力的极限,让人的心胸也陡然为之开阔。这是种很美妙的享受,我记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我无数次目送一辆汽车从地平线上消失,或仰望一只小雀消失在阳光里,或看一只啄木鸟融进夜色里。但我老家是平原,到处是高大的树木和并不低矮庄稼,远眺时候,目光总是被阻挡或羁绊。没有高岗可立,也没有高楼可登,就只好站在自家的短墙上,哇哇叫上一阵,向墙下小堂弟描述远处的事情。

我总以为远眺是出于好奇心的驱使,长大后才发现,原来远眺也有着丰富的含义。“地到无边天作界,人登绝顶我为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谁能说这些远眺都是出于好奇?

这节诗还写出了远眺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无数圆圈之一的边缘了”,表明圆圈在不断地扩大。小时候,再怎么远眺,也是“高墙上四角的天空”;长大后,远眺却看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圆圈不断扩大的原因是追寻这只乌鸫,这只乌鸫又是什么?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19:59
链接: #16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10)

看见乌鸫

在绿光中翻腾,

连甜言蜜语的老鸨

也要失声痛哭。


在《致云雀》中,雪莱把云雀比作一团烈火的轻云,在蓝天间翻腾飞翔。这篇则写乌鸫在绿光中翻腾,同样也写尽了鸟儿的色彩、动态、活力之美。老鸨也是一种鸟,这种鸟善长行走,而拙于飞翔。当乌鸫在绿光中尽情宣泄生命的活力时,老鸨难免要失声痛哭了。这次的观察是把两种鸟儿放在一起观察,是一种衬托的写法。至于这里面的两种鸟是否有其他象征意义,那就不得而知了。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20:00
链接: #17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11)

他乘一辆玻璃车辇

越过康涅梯克州。

有一次,恐惧刺穿了他的心,

在恐惧中,他竟以为

扈从、车辇的阴影

是乌鸫。


这节是个虚写,乌鸫并没有出现,但它仍可以像一团阴影一样随时跟来。有人把墙壁上的弓看成了酒杯中的蛇,也有人把扈从、车辇看成是乌鸫的影子,恐惧之中,一切皆有可能。有次走夜路,正害怕时候,我发现前面蹲着一条大狗,战战兢兢走过去,才知道原来是个木桩。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20:01
链接: #18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12)

河水在流淌。

乌鸫必定在飞翔。


尽管斯蒂文斯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作家,他的诗歌也不在艾略特、叶芝之下,但我总觉得这节有点意象派的味道,很像我国的山水田园诗。上句的河水流淌和下句的乌鸫飞翔构成了一个“视觉和弦”,意境恬静可爱。

其实斯蒂文斯还真对中国的绘画和诗歌有过浓厚的兴趣,他常受到中国艺术的启发。他收藏中国的绘画,也阅读中国诗集。他还为一幅中国画题诗,诗曰“一位老叟坐在/松树的影子中/在中国/他看到飞燕草/青与白/在影子的边缘/在风中晃动/须动于风/松动于风/因此水流/在草上”(林秀玲译)比较一下这首诗和上面两句,其间相似之处显而易见。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20:02
链接: #19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13)

整个下午如同黄昏。

雪在降落

它还要继续下,继续下。

乌鸫

栖息在雪杉枝上。


这节文字再次写到雪,也是对开头的一种照应。这种结尾方式,很像我国的古典诗歌。在叙完事、讲透理、抒过情之后,忽然宕开一笔写景,这种景是目送、神思,是明断实连,让全诗有了一种悠然未尽的余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虽然斯蒂文斯在第五节问“我不知道更爱什么,是回肠荡气呢,还是藏而不露?是乌鸫的婉转啼鸣,还是它的袅袅余音。”显然,他喜欢的是袅袅余音。

如果把这节文字单独作为一首完整的小诗来看,你会发现它很近似于王维那些富有禅意的小诗。读这节文字时候,仿佛置身于这个雪花不断飘落、乌鸫栖息枝头的世界,就像他在《雪人》中写的那样:“……那只是大地的声响/是同一个风声/吹荡在同样荒寂的地方/在雪地上站立着一个人/他在倾听/他是个虚无/他在注视着/虚无并不存在/却又无所不在”由此可见,诗人的观察已经远远超越了用眼睛看这个本义,倾听也是观察,只要用心去感受,都是一种观察。


初读这首诗歌时,总觉得这首诗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应该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因为斯蒂文斯毕竟是象征主义诗人,如果不能挖掘出其深刻内涵,是很难读懂的。但当我反复看了几遍以后,仍是看不出它的整体感和深刻内涵,总觉得斯蒂文斯在用想象做一次探险。事实上斯蒂文斯也是一个强调想象的诗人,他认为“诗的想象力能重新发现世界,带来生活的新鲜感”(袁可嘉)。基于这种认识,我就放心大胆地地去断章取义、曲解误读了。如果说真有整体感的话,觉得斯蒂文斯更像是借鉴了玄学派诗人的做法,即扩展一种修辞格,使其应用到机智所能达到的极限。当然斯蒂文斯扩展的不是修辞格,而是他的想象力。全诗的结构也是一种发散式的,就像伍尔芙《墙上的斑点》那样,由一个具体的事物产生自由联想。如果说全诗有一个统一的主题的话,那就不妨将乌鸫看作是“生命”的象征,观察乌鸫的方式就是了解生命的方式。既然作者有十三种观察方式,那么读者可以有三十种理解方式。

不管怎样,斯蒂文斯的这十三种观察方式,每一种观察方式都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冒险,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享受。

也许这经验不仅是作诗方面。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泽雉
发表 2006-10-27 20:05
链接: #20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03
注册: 2005-08-24
编号: 970
另外,关于《鸫鸟》作者休斯那位自杀而亡的妻子普拉斯,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恺蒂女士的文章。


--------------------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马太福音》第六章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2 页 V   1 2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1 位会员正在阅读此主题 (1 位游客和 0 位隐身会员)
0 位会员:

 



RSS 简化版本 当前时间: 2024-05-09 17:37
闽ICP备17030331号-2